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8:27    次浏览
过去20多天里,合肥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雨情、汛情。尤其是6月18日入梅以来,合肥市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暴雨,导致区域内河湖水位暴涨,尤其是雨情叠加导致巢湖汛情特重。目前,天气晴好,水位持续回落,记者昨天从合肥市防汛抗洪会商调度会现场得知,从7月25日16时起,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响应由Ⅰ级调整为Ⅱ级。应急响应巢湖流域防汛应急响应由Ⅰ级调整为II级6月20日启动合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IV级响应;7月1日又两次提升防汛响应级别,由IV级响应提升至II级响应;7月4日18时启动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I级响应,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。鉴于巢湖及西河、兆河、杭埠河等主要内河水位已退至保证水位以下,且持续回落。加之7月21日已经出梅,按照《合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规定,从7月25日16时起,将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响应由Ⅰ级调整为Ⅱ级。为何没有直接降至III级?原来,虽然应急响应级别降低了,但合肥市主要河湖水位仍超警戒水位,每天巢湖水位下降缓慢,全市防汛抗洪工作仍处于七下八上(七月下旬八月上旬)的关键时期。气象合肥降雨量创下多个“历史记录”入汛尤其是入梅以来,合肥市降雨量创下多项极值,直接导致防汛形势不断升级。数据显示,至强降雨时段,合肥市平均累积雨量639毫米,较历史同期偏多103%。其中,巢湖累积雨量、降水日数双双突破极值,居历史第1位,庐江累积雨量逼近1991年同期(860毫米),居历史第2位。高强度降水时间集中,导致雨情特急。6月30日晚至7月4日,4天时间内,巢湖累计雨量达524毫米,为今年合肥市最大;庐江达490毫米,都远超1991年创下的极值(1991年连续5天最大累计雨量巢湖437毫米,庐江409毫米)。在入梅后强降雨过程中,巢湖24小时最大降雨量291毫米,居历史第1位;庐江、肥西24小时最大降雨量均居历史第2位。入梅后,合肥市出现了116.5毫米的最大小时雨强,也突破了历史极值。三大原因给合肥带来强暴雨合肥市气象局局长王兴分析,今年以来给合肥市带来强暴雨主要有三个原因:一是海上充足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向江淮地区输送;二是北方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,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强降雨;三是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少动,形成稳定持续的强降雨带,较长时间徘徊在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。雨情叠加导致巢湖汛情特重入汛后特别是入梅以后,三方面降雨影响叠加造成重大汛情:一是在入梅前4次降雨基础上,入梅后再叠加5次强降雨过程,造成湖河不堪重负;二是合肥上游的强降雨汇聚叠加,造成合肥河湖长时间高水位运行;三是长江流域降雨量大,长江水位快速上涨形成高水位,造成巢湖及内河水无法外排,汛情加重。仍易出现“点暴雨”等强对流天气当前,合肥已经出梅,处于多晴少雨高温时段,预计到本月底高温晴热天气还将维持,最高气温超过39℃,抗洪将在酷暑中进行。王兴表示,由于对流旺盛,易出现“点暴雨”、大风、冰雹等强对流天气,需加强防范。同时“七下八上”季节也是台风活跃时段,从浙江、福建登陆的台风时常对合肥市造成风雨影响,给防汛抗洪带来不利。对此,合肥市气象局将继续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,密切关注高温热浪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对防汛工作的影响。严密监测台风的发生、发展和路径,研判可能带来的强风大浪和强降雨影响。